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宏图与末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前世今生(上)

时间:2022-09-06 18:17:32 | 浏览:6219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本文作者:断南飞雁假期到古都西安玩耍,参观了久负盛名、被西安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威武庄严的秦代军阵,凶猛剽悍的秦军锐士给人留下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断南飞雁

假期到古都西安玩耍,参观了久负盛名、被西安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威武庄严的秦代军阵,凶猛剽悍的秦军锐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还是导游讲的段子,所以今天咱们就来讲一讲关于兵马俑的那些事。

(注:本文分为上、下辑,文章中所涉及的参考资料皆标注在下辑)

关于身高:

有不少段子都是在讲秦俑身高的,什么秦军平均身高一米八呀,什么古代汉人身高碾压当代呀,当然也有说兵马俑是按比例放大的,并不是秦军真实身高等等。那咱们就先上图。

图一


图二

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中秦俑尺寸登记表的一部分,可以看到俑的身高有两项:“通高”和“足至顶高”,通高就是兵马俑整体的高度,要知道的是兵马俑脚下有踏板,头顶有发髻或发冠,其真实身高应该是“足至顶高”这一项。图一中编号47的甲俑是我查看报告中最矮的一位,仅166cm,当然或许我看得不仔细有所疏漏,未来的考古发掘也或许会发现更矮的秦俑,但这位真是我能找到的最矮的了。估计编号46的这位甲士心里会很郁闷,明明我比他高出半头,怎么通高这个47比我还高呢,看来是发型的锅。图二是我随机截取的一段表格,其实大多数陶俑的情况与此类似,普遍“通高”比“足至顶高”超出了10公分左右,而多数秦俑的身高落在175cm~180cm之间。

那么有没有可能,秦代的工匠是按一定比例放大了秦军战士而制作的陶俑呢?这就要看看秦代人的身高具体有多少了。2003年始皇陵考古队在发掘始皇陵东山任村附近的一座秦代陶窑遗址(以下简称山任遗址)时,发现一处乱葬墓,共清理出人骨121具,普遍很年轻,最小的只有十五岁,判断为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工。这些人就可以作为秦代男性的一个样本,毕竟征发劳役时不可能因为你个头矮就放过你,山任遗址中死者的平均身高为166.3cm~171.6cm(因为许多遗体骨骼不全只能依靠残骨推测),最高的一具是编号M1 178cm,其次是编号M35 177cm[1]。所以可以大致推测秦代男子平均身高大约170cm或接近170cm。在这种情况下秦廷挑选一些身材高大的男子作为卫士,组织起一支兵马俑军团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服色: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这一句“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可惹出了不少事,因为按照这句话理解,秦始皇时期秦人应该都穿着黑色的衣服,而秦军更是穿黑衣举黑旗的一支军队,但兵马俑的发掘却打破了这一印象。闲话少叙,直接上图。

图三:来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

下面则是一号坑发掘报告报告中对于某两件兵马俑的描述。

立射俑:“1件(T19G11B:4),为立射俑,姿态特殊。出土于T19方十一过洞,身高186厘米。上身穿交领右衽红色长濡,衣领和袖口为粉绿色,腰束褐色革带;下身穿粉绿色短裤,胫著白色护腿;足穿朱红色短靴;头梳发辫和绾着圆形发髻立于顶的右侧。发髻的根部扎着朱红色的发绳和发带。”

甲俑:“标本T20G9:55号俑,通高180厘米,身穿粉绿色长襦,粉紫色的衣领,朱红色的袖口,下着粉绿色短裤和绿色护腿,披甲,头戴赤帻。双臂下垂,双手半握拳,左手拇指翘起。上身微向前倾,面容和悦,恭谨站立。

从图三可以明显看出兵马俑的服饰颜色多样,以红绿两色为主,而对于兵马俑的详细描述则告诉了我们秦代军士穿着的一种典型配色——红配绿。这和史记中记录的服色尚黑明显不同,对于这种情况,常见的解释是秦代并无常备军队,这只地下军团都是征召兵,自备军服,所以才会有这种情况或是直接说这些兵马俑就不是秦始皇帝的陪葬品,而是秦宣太后的陪葬品。

秦军作战确实会临时征召郡县兵马,而秦国男子也有服役的义务,但战国争雄二百余年,列国怎么会没有常备军,而且这只兵马俑军团并不是一般的军队,而是始皇帝的近卫军队,关于这一点在后文说明。而兵马俑为宣太后陪葬品之说嘛,据《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这个芷阳遗址在骊山以西,而秦始皇陵和秦兵马俑坑都在骊山以东[2],更别提那一堆“X年,相邦吕不韦造”的兵器了[3],所以兵马俑和宣太后没啥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一个服色尚黑的时代,这支军队却穿的花花绿绿的呢?首先要说明的是,崇尚某种颜色并不意味着全国上下都穿着一个色儿,在讲究封建礼法的古代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以某色为贵,当然只有帝王、贵族和官僚才能穿;其次兵马俑衣着配色并不是胡乱搭配,而是衣服以红绿两色为主,铠甲甲片均为赭色、甲组和连甲带多是朱红,头饰如发带、发绳多为朱红色;衣服的红绿搭配也不是大红大绿,而是朱红和粉绿,换一种潮点的说法,或许可以叫薄荷绿。

这种朱红色和浅绿色的搭配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流行配色(宝青坊小狐狸你还记得么),例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里的曹植和他的随从衣着、唐代长乐公主墓壁画着甲仪卫的穿着、北宋《大架卤簿图书》中宫廷仪卫的穿着和明代《出警入跸图》中宫廷仪卫与宦官的穿着,很多都是红配绿。

图四:《入跸图》局部


我们再摘录一些史料。例如《新唐书·仪卫志》记载的宫廷仪卫着装:“第一行,长戟,六色氅,领军卫赤氅,威卫青氅、黑氅,武卫鹜氅、骁卫白氅,左右卫黄氅,黄地云花袄、冒。第二行,仪锽,五色幡,赤地云花袄、冒。第三行,大槊,小孔雀氅,黑地云花袄,冒。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云花袄、冒”(后面还有什么“大五色鹦鹉毛氅”、“小五色鹦鹉毛氅”,看来唐朝时候各种鸟类还挺多);而《宋史·志第九十六·仪卫》则记载了宋代宫廷仪卫的着装:“黄麾半仗者,大庆殿正旦受朝、两宫上册宝之所设也,用二千四百一十五人。其内仪仗官兵等一千八百三人,兵部职掌五人,统制官二人,皆幞头、公裳、腰带、靴、笏。金吾司碧襕三十二人,幞头、碧襕衫、铜革带,执仪刀。将官二人,幞头、绯抹额、紫绣罗袍、背螣蛇、铜革带,执仪刀。旁头一十人,素帽、紫䌷衫、缬衫、黄勒帛,执铜仗子。金铜甲二人,兜鍪、甲衫、锦臂衣,执金铜钺斧。绛引幡十,告止幡、传教幡、信幡各二,执幡人皆武弁、绯宝相花衫、勒帛。黄麾幡二,执幡人武弁、黄宝相花衫、铜革带。小行旗三百人,素帽、五色抹额、绯宝相花衫、勒帛。五色小氅三百人,仪锽四十人,皆缬帽,五色宝相花衫、勒帛。金节一十二人,武弁、青宝相花衫、铜革带。殳叉三十人,素帽、五色宝相花衫、勒帛”。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历代宫廷仪卫的穿着虽有定制,但其色彩还是相当繁复的。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秦始皇陵兵马俑身上也并不奇怪。

关于首服:

首服,即是头衣,戴在人头部用来保暖、装饰之物,《释名》有:“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戴冠意味着成人,对于古人来说其地位十分重要。关于秦俑的首服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有相当多的争议。还是先上一波图。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六、八、九来源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

图六至九依次是步兵俑、高级军吏俑、骑兵俑和低级军吏俑的头部。首先讲步兵俑:一开始步兵俑的首服被判断为帻或是介帻[4],但根据《后汉书·舆服志》的记载:“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故《诗》曰:“有頍者弁”,此之谓也。三代之世,法制滋彰,下至战国,文武并用。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可以看出,古代并没有帻这种首服,直到秦国崛起,给武将配发了一种红色的头巾(绛袙),汉代时加长了头巾的前缘,又封住了顶,演变成了帻。

图十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


图十表现了一位汉代武士着装。其中冠一下罩介帻,冠二为平上帻,冠三未佩戴帻,只扎了头巾。这种先戴帻再罩冠的戴法,在汉代真是风靡一时,无论文武都喜欢(估计是因为戴帻看不到发际线),所以帻出现的时间和它的形制与步兵俑首服不符。

图十一 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步兵俑所戴应为帽[5],《释名》:“帽,冒也;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毕竟作为普通的步兵,估计这辈子也和骑兵老爷比不了,够不上戴冠的级别。这种帽子(如图十二)设计的还是相当科学的,脑后部分有开口方便佩戴,边缘埋了松紧带系结固定。

图十二 来自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


对于高级军吏,开始认为其佩戴的是鹖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可以得知鹖冠赵武灵王为了褒奖武士,用鹖鸡(图十五)的尾羽来装饰武冠以赏赐臣属,秦灭赵后秦始皇将鹖冠赏赐给了近臣(据《秦会要》引《独断》说明,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将楚冠奖赏给御史,齐冠奖赏给行人,赵冠奖赏给侍中;《汉官仪》载:侍中,左蟬右貂,本秦丞相史,往來殿中,故謂之侍中。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而《秦会要·舆服》引董巴《舆服志》也提到:“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基本能确定鹖冠就是武冠加装一对羽毛。

图十三


图十四


根据洛阳金村出土东周骑士博虎铜镜的图案(图十四)和新疆罗布淖尔汉楼兰烽燧堡遗址出土的毡制武冠(如图十三),依照文献说明的鹖冠形制,可以判断其为鹖冠[4]。而汉代武士俑和壁画中的武士形象也让我们知道了一般武冠的形象(就是去掉那对羽毛)。

图十五


那么如果高级军吏所戴并不是鹖冠,那究竟是什么呢?现在对于冠的称谓有双卷尾长冠、燕尾长冠等,但这些都是今人起的,这种冠在秦代的名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骑兵 在解决了鹖冠问题后,骑兵俑的首服就很容易判断了——武冠(即是未加羽毛的鹖冠样式)。与汉代武士俑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两者佩戴习惯不同(汉人戴帻),但冠的形制并无明显变化。

(插一句嘴,秦俑中的这些骑兵更应该被称作武骑之士或是骑士,毕竟他们都戴冠,从阶层来看属于士,比一般的步兵要尊贵许多,而且战斗力不可小觑,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可以想见当时秦骑士的威风。)

图十六(这可能是秦俑里面身材最苗条的一个了,秦俑普遍有一个啤酒肚,毕竟时人以鼓腹为美,击壤鼓腹、腹鼓而游这两个成语都可以说是当时风气的写照,要是再留一把长胡子,那就更帅了)

对于低级军吏 普遍认为低级军吏佩戴的是长冠,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民谓之鹊尾冠,非也”,其‘制如版’的形制倒是和秦俑着冠一致。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长冠着衣木俑给了人们一个关于长冠的真实形象,对比秦俑着冠,呃,汉代长冠着实是有些长了,或许是‘楚冠制’带来的改变,毕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楚人喜欢戴高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秦制长冠或短一些。当然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6],还是在《后汉书·舆服志》:“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负赤幡,青翅燕尾,诸仆射幡皆如之。”这样解释就合理了些许,形制上比长冠短一些,而且佩戴的人员是‘宫殿门吏仆射’,与秦兵马俑军团的性质也是相符的。

未完待续

相关资讯

关于中文域名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完善中文域名应用环境,进一步推动中文域名推广应用。《规划》在域名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多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规划》强调了主管部门

从历史、采茶到香气,武夷名丛雀舌的前世今生,茶桌上的谈资有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很多茶客一听到岩茶雀舌这个名字,内心已经历九曲十八弯。“啊,雀舌竟是岩茶?”“喝了这么多年茶,一直觉得雀舌就是绿茶啊。”“这下彻底乱套了,雀舌到底是绿茶,还是岩茶?

泸州电影院前世今生,那一段光影的快乐记忆

#头条创作挑战赛#江阳沽酒客按:上一次跟大家分享了罗文鹤老师写的泸州人民电影院,这次给大家说说“泸州‘电影院’”,这是江阳沽酒客印象最深的一个电影院,虽然如今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它基本就是我童年的重要记忆之一,我可以说是一个在电影院旁长大的人

鸣沙山 月牙泉的前世今生

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汇聚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求同存异,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除了闻名世界的莫高窟之外,还有敦煌影视城、丝路博物馆,阳关、玉门关遗址

大雁塔是否有地宫?详述慈恩寺的前世今生

确切地告诉你,大雁塔的确有地宫,而且几乎是中国佛塔里价值最高的地宫,根据传说和塔寺的规制,当时的地宫是由唐玄奘进行设计建造的,但现在去大雁塔旅游的时候景区里出现。最近在网上看有一个比较热的问题,就是关于大雁塔是否有地宫,借此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大历史大雁塔的前世今生|河山大好

此次改建,为了修复“后唐4.0版”大雁塔在地震中的损坏,在原塔的基础上,塔身外层加上了厚。现今的大雁塔恰逢今天周五,又到了双休日的时候,思白生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著名景点大雁塔的前世今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雁塔,其实是明代第五次改建后的大雁塔。

故宫前世今生:你未必见过的那些老照片与档案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澎湃新闻获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6月30日,故宫博物院特别策划并上线“新时代·新故宫——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云展览”。展览借助大量院藏老照片、档案,及全景图片、高精度三维模型、超高清文物影像等丰富的数字资。

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丽江古城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丽江古城有据可查的历史沿革为:唐代三探览城时期;民国丽江专员公署时期;

夜观“高峡平湖”漫谈“前世今生”

中新网青海龙羊峡7月19日电题:“歪果仁”在青海:夜观“高峡平湖”漫谈“前世今生”记者潘雨洁18日傍晚时分,一整天的阴雨过后,龙羊峡终于放晴。夕阳余晖穿透云层,龙羊湖平缓清澈,水面镀金,浮光微动。龙羊峡地处青海省海南州境内黄河上游,峡谷

宏图与末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前世今生(上)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本文作者:断南飞雁假期到古都西安玩耍,参观了久负盛名、被西安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威武庄严的秦代军阵,凶猛剽悍的秦军锐士给人留下

光影中触摸鼓浪屿的前世今生

19世纪60年代鼓浪屿如何顾盼不凡一个半世纪过去几多岁月更迭她,是否浪漫依然“时潮定影:摄影艺术视域中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摄影展日前在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开展即日起至2021年11月10日,摄影师从不同时空对百年鼓浪屿的探寻在摄影展中为大

看展走起!光影中触摸鼓浪屿的前世今生

海上明珠鼓浪屿。杨景初摄市民游客参观摄影展。钱静 摄摄于1880年摄于1920年摄于1984年即日起至11月10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摄影展等您来欣赏100多年来经历了几多岁月更迭?19世纪60年代的鼓浪屿是什么样子?即日起至11月10

峨眉山的前世今生

但是,由于天寒地冷,道路不方便,游客上山容易下山却难了。有消息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晚上九点钟,峨眉山高山区还有约上千名游客等待下山。当然景区工作也很给力,及时提供了热水和干粮,联系并疏导游客到就近的旅馆饭店休息。自古以来,峨眉山

「中央媒体看甘肃」这个展览带你领略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新华社兰州12月28日电(记者张玉洁)“觉色敦煌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艺术展”27日在甘肃省兰州市敦煌艺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有千余年历史的敦煌艺术,讲述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制品(段文杰临摹)。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这个展览带你领略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觉色敦煌 莫高精神——敦煌石窟艺术展”27日在甘肃省兰州市敦煌艺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有千余年历史的敦煌艺术,讲述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制品(段文杰临摹)。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敦煌莫高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友情链接

网址导航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王森西点学习网圣罗兰奢侈品黎明歌迷网青海旅游网埃隆马斯克粉丝网合盛硅业A股祁门红茶官网今日石家庄SEO优化知识网双鱼球拍金丝玉网索尼电视评测网台湾岛旅游网法国娇兰彩妆专利注册申请查询网
朝鲜旅游网-朝鲜著名旅游景点大全、朝鲜旅游景点排名、世界十大仙境、朝鲜饮食禁忌大全、朝鲜十大特色美食、世界十大历史遗迹、朝鲜著名旅游城市、全球名胜古迹、朝鲜风景名胜、朝鲜名胜古迹、全球最美10个旅游胜地、朝鲜八景、朝鲜特产必购物清单、世界各国风景名胜。
朝鲜旅游网 leyilipin.cn ©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