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中央要派杨得志去朝鲜,问有啥要求,他只提一个:朱德到我这看看

2022-11-28 20:09:05 38

摘要:1950年10月5日,陕西。39岁的杨得志将军,收到一份绝密电报。看着上面签署的“毛泽东”3个字,这位戎马多年的解放军将领明白:此事非同小可。放下电报,他马上召集部下开会。很快,一支浩浩荡荡的解放军部队,由西安出发前往山东兖州一带。这支部队...

1950年10月5日,陕西。

39岁的杨得志将军,收到一份绝密电报。看着上面签署的“毛泽东”3个字,这位戎马多年的解放军将领明白:此事非同小可。

放下电报,他马上召集部下开会。很快,一支浩浩荡荡的解放军部队,由西安出发前往山东兖州一带。

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杨得志是兵团司令员。事实上,从部队出发的第一天起,战士们心里就都很清楚:中央准备让他们去朝鲜战场了。

中央给的时间很紧,急行军不易,但最终19兵团还是按时到达了山东。此后,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便安心在山东一带休整部队,等候下一步指示。数日后,19兵团收到了中央军委的通知:司令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速到中南海,有人要见他们。

杨得志(右)和李志民(左)

于是,二位将军又风尘仆仆地往北京赶,临行前他们告诉部下:先安心休整,一切等我们回来再说!

到了中南海,接见他们的是朱德。64岁的老司令,身体明显不似从前,见到两位爱将,他显然格外兴奋,紧紧地握着杨得志的手。

朱老总说话一向简练,这一点跟过他的将士都知道。此次,他也没有多的寒暄,只告诉杨得志和李志民两个信息:

其一,彭德怀已经率部入朝了,仗打得不错,但也很艰苦。这一点,其实不用朱德说,杨、李二人也明白。在过去的数日里,关注前线战况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

其二,朱德说了这样一段话:

说完这句话,朱德沉思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杨得志和李志民到这时候才了解,此次朱德是代表中央跟他们谈话的。随后,不等他们二位回答,朱德便走到墙上挂着的那张朝鲜地图前,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中央解决,尽管提!”

向中央提要求?

要兵,19兵团不是没有;要飞机、要好的坦克、要高精度大炮,彼时的军委拿得出来吗?

事实上,从目前公开的军史、战史来看,后来入朝的任何一支部队,都没有在开拔前向中央提过要好装备这样的要求。

杨得志年轻、率直。既然朱德代表中央问了,他还真就代表19兵团全体将士,向中央提了一个要求:让朱德总司令跟他去山东走一走、看一看。

朱德

这是杨得志唯一的要求,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朱德意识到自己无法拒绝,他交代了几句后摆了摆手,让杨得志和李志民二人先回山东。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问:

1、杨得志为何要提这样一个要求?

2、朱德在山东会经历什么?

岁月匆匆。在抗美援朝过去70多年后的今天,笔者把这样一件事拿出来说,唯愿现在的年轻人了解更多他们应该知道的一些事。

一:杨得志为何非要这么做?

杨得志让朱老总来一趟,显然是为了让他帮自己再鼓舞鼓舞士气,起到战前动员的作用。但是,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情况,需要年过60的总司令,亲自跟到山东去干这件事。

这里面,显然有很现实的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大量的解放军部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当时,全国范围内已经没多少仗可打了。这些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不想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有的加入了地方基建工作中,有的部队甚至组织战士们在当地种地、养猪。

而部队在政策方面,也在积极落实复员。正如电影《长津湖》里出现的一幕,打了多年仗的男主角,能回家了。他们终于可以在新中国,过上在父母面前尽孝、守着妻儿过日子的生活。

然而,1950年6月份,朝鲜战争爆发了。从10月1日,毛主席收到金日成恳切的求援信那一天起,很多计划注定会被打破:

对中央来说,毛主席和周总理定下的诸多大计划,都需要再考虑。这些大计划包括全面发展经济,也包括找时机解放台湾省;

而对普通子弟兵来说,则是又一次匆匆跟父母妻儿告别,因为领导告诉他们:“不管我部入不入朝,先回来待命吧!”

这是毛主席平生,做得最艰难的决定之一。从10月1日到10月18日,毛主席经历了18天的夜不能寐。打了那么多年仗,他很清楚美帝是在咄咄逼人,飞机已经在侵扰我东北地区。这一拳不打出去,会有“百拳来”。

毛泽东

但同时,他也得面对这样的几个现实:

其一,美国人有核武器,中国没有。

正如开战后世人看到的,每一次美帝打得不好的时候,其国内从杜鲁门到麦克阿瑟就开始拿核说事。杜鲁门甚至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会动用他们拥有的一切武器。

开战前,毛主席其实已经料到了这一点,他是这样说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弱点,跟着你,最后打败你。”

毛主席需要面对的第二个残酷现实是:彼时的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相差太大了。当时,美国年钢产量为8772万吨,中国60万吨;美国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100亿美元。

多少倍的差距,不用数了。

这一切,是毛主席及其领导的决策层需要面对的。因为现实很残酷,所以当他跟将军们开会时,才会有人罕见地提出不同意见。

而就在毛主席反复思量,中央在激烈讨论时,驻扎在各地的普通子弟兵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

战士们没见过原子弹,甚至很多人连这3个字该怎么写都不知道,但是他们不会不知道其威力。事实上,在开战前,我军就已经在部队里普及这种武器的相关知识,如何防止核辐射、一旦沾上了该怎么办……

这就是当时真实的状况。

因此,不要再不负责地说: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敢跟美国人打,是因为对核武器的威力一无所知;不要再不负责地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敢跨过鸭绿江,是因为完全不了解美国人的作战能力。

他们是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谁去给手下的这些兵鼓鼓劲?杨得志想到了朱德。

二:为何一定是朱德?

评价朱德,开国上将萧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萧克说的是事实。

“红军之父”、“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永远的总司令”,当开国将军们用上这些字眼的时候,他们指的都是同一个人:朱德。

朱德

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将帅,能无理由地获得这样的称号。

朱德的威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中国军人心里树立起来的?是每一次,部队遇到巨大困境时。

1927年9月初,南昌起义军在三河坝分兵,朱德带着部分兵力留守,掩护主力。到了10月份,部队到达江西天心圩的时候,政工干部走得一个都不剩。剩下的几个骨干找到73团指导员陈毅,说:“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搞!”

这个时候,登高一呼的是朱德。他说:“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跟着他留下来的,有后来的十大元帅林彪、陈毅,开国大将之首粟裕,以及1928年牺牲的名将王尔琢。多年后,回忆起这段日子,一向不善言谈的粟裕说:

这句话里的“他”,指的正是朱德。

这一幕,不止牢牢地刻在了粟裕大将脑子里,也刻写在了中国军史上。自此后,凡部队面临巨大压力、需要有人力挽狂澜之际,朱德往往就是那登高一呼之人。

这一点,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被反复证明着。

很显然,作为19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深知这一点。而他之所以能认识到这一点,绝不是听旁人说起过。而是因为,他曾跟在朱德身边多年。

杨得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一个铁匠家庭。17岁那年,跟着哥哥一起参加了湘南起义。应该说,他是子弟兵里,为数不多有幸长期跟在朱德身边学打仗的将领,跟着他上井冈山、跟着他打小日本、跟着他参加解放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对朱德的命令,这个血性的年轻将领从无二话:

1945年,朱德让杨得志离开陕北,回冀鲁豫。杨得志答:“你让我什么时候走!”

1947年,解放石家庄,36岁的杨得志是主帅,朱德怕他应付不过来,索性搬到野司来住。杨得志担心他的安全,说这里危险,朱德回:“你们不都在这里?未必飞机就来找我朱德!”

因为跟过他,所以很都了解他。晚年的杨将军提起老首长,是这样说的:

相差25岁,说是父亲辈的,没错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对亲如父子的将帅分开了。朱德在北京,杨得志去了陕西。当彭德怀点将19兵团入朝时,杨得志正一面组织部队参加修建宝鸡到天水的铁路,一面屯田垦荒。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得志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朱德能到19兵团来一趟,他和他的兵都将倍受鼓舞。

朱德和杨得志

三:朱德的山东之行!

和朱德谈完,杨得志回到了山东兖州。他知道,总司令会来,不管他有多忙。

一周后,朱德出现在兖州。12月的山东,天气寒冷,朱德的到来让这座小县城变得很不一样。

对于朱德该住在哪里,19兵团的干部们有好几种意见。最后,就在大家争来争去的时候,朱德带着警卫来到杨得志等人居住的四合院。他的意思是,要跟这些年轻人挤一挤。

杨得志像当年在石家庄战役中一样,苦口婆心地劝首长去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住,最终没能如愿。因为条件差,连烧煤的火炉也没有,杨得志只能让战士们在总司令的房子里,烧了一盆木炭火。

但就这炭火,朱德也没烤上一会儿,就待不住了。他对杨得志说:“不行,得下连队去看看!”19兵团的连队太分散,每个驻地相隔不近,杨得志建议:“老总,就在这有木炭火的房子里,分批接见指战员代表就可以了吧!”

朱德火了,说什么都不干。没办法,杨得志只能陪着总司令一个驻地一个驻地走。这一走,部队是个什么情况,将士们是个什么状态,朱德心里全有数了。

几天后,即12月19日,19兵团召开大会。

原本,这场会议是团以上干部才能参加的。但最后,会场却挤得满满当当。那些从未见过总司令的后排将士们,索性站在小板凳上,想从人缝里瞧上一瞧。搞得维持会场秩序的小战士,一个劲地喊:“快下来,你们快下来!”

作为司令员的杨得志看到这场景,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朱德倒是乐了,他笑着说:“不少同志大概不晓得朱德长得啥样!那好,我下台走一圈,大家认识认识嘛!”

说完,他就从主席台上,快步走了下来。

朱德

在这次被记录进19兵团军史的会议里,朱德没带讲稿。他告诉将士们自己此行本是来给大家鼓劲的,但他觉得其实不用来的,因为“你们劲头本来就大得很嘛”。一句话,把大伙儿都逗乐了。

那一天,注定是令人难忘的。

后来,杨得志知道了这样一件事:

就在朱德到山东后不久,毛主席给在朝鲜的彭德怀发了一封电报,上写:“已烦请朱老总前往动员!”原来,早前彭德怀担心19兵团没那么快能入朝,一直给主席发电报催着。而就在毛主席这封回电发出去后,彭德怀再也没有催过了。

虽然远在朝鲜,但彭德怀清楚得很:朱老总去了山东,19兵团就要来了。

果然,朱德离开山东两个多月后,1951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跨过了鸭绿江。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在异国他乡,这支英雄的部队先后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1年夏季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等。而杨得志本人,刚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第三任司令员,立下了赫赫战功。

青年将领,是需要这样的磨砺的。

杨得志再见到朱德,是在1954年10月国庆观礼期间。战将归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握着杨得志的手,高兴地跟大伙儿说:

站在一旁的朱德听完这些,跟着乐了起来。杨得志明白,他没让老首长失望。

杨得志

此后的数年里,每当中央要开会,杨得志从地方赶到北京,朱德看见他都要交代几句。而每次,朱德入山东考察,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无论多忙都要陪着。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976年。

1976年夏初,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一入京,就听说朱德病重入院,赶紧去探望。

听说杨得志来了,状况已经非常不好的朱德硬撑着打起精神来。他们谈了很多,从井冈山到长征、从陕北到石家庄,当然还有1950年的那次山东之行……

临别时,90岁的朱德非要下床相送,65岁的杨得志连连说:“受不起,老首长,我受不起!”最终,他又一次没有拗过老首长,朱德还是把他送到了电梯口,才肯挥手告别。

此一别,便是二人的永诀。

1976年7月6日,朱德病逝。这位开国元帅留给世人的,除了不可复制的传奇,还有中央特别会计室存款结算单上的一份存款:20306.16元。他这一生,就攒了这么些钱。

朱德

1994年10月25日,开国上将杨得志病逝。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张震在《人民日报》上评价他:“不愧为一代忠勇之将。”

尾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的那场动员会,已经过去70多年了。那个从主席台走下来的总司令,也已经离开我们40余年。

而那天参会的将士们,不知如今是否仍有健在的。我们能肯定的是,1950年12月19日那天,他们见到了自己想见的人:“红军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朱德。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